欢迎光临隽焱资讯!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 黑色商品 

大宗商品价格狂飙!

发布时间:2022-05-05 09:20:39 关注人数:190 来源:隽焱网

  大宗商品的疯狂行情仍没有结束的迹象。

  在供应不足和强劲的市场需求推动下,大宗商品掀起新一轮涨价狂潮。4月18日,美国天然气、玉米期货双双突破8美元,刷新多年来新高。此外,黄金、原油、工业金属等商品价格也普遍上涨。19日,美国天然气期货略有回落,玉米期货则继续小幅上涨。

  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,近期大宗商品价格飙升主要是地缘冲突导致的,俄罗斯多种商品出口遇阻,而其他国家又很难填补缺口。乌克兰紧张局势预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,而且即使未来冲突停止,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短时间也无法移除,大宗商品价格预计还会面临持续的中期压力。

  大宗商品价格狂飙不止

  在国际大宗商品这一波涨势中,美国天然气和玉米期货格外引人注目。

  在上周大涨16%后,美国天然气期货18日盘中一度涨超10%,自2008年以来首次突破8美元/百万英热。由于全球供应紧缩和强劲需求导致供需不平衡,美国天然气价格持续大幅飙升,年初以来已累计上涨逾100%。

  需要注意的是,美国企业在将天然气出口至欧洲的同时,也势必会引发美国国内天然气价格上涨。美国正在大量出口天然气,帮助欧洲减少对俄罗斯能源供应的依赖。

  在美国天然气价格飙升背后,备用库存已经低于往年同期的正常水平。信息署(EIA)数据显示,截至4月8日当周,天然气库存仅增加了150亿立方英尺,不及过去五年同期平均增幅的一半。当下库存仍然比过去五年的平均水平低18%。

  更糟糕的是,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预测,从4月25日到5月1日,美国北部部分地区的气温将低于正常水平,这可能会增加对供暖和发电厂燃料的需求,从而导致往年这个时候用于补充库存的天然气被额外消耗。

  除了天然气,玉米期货价格也刷新了多年新高。由于乌克兰局势威胁全球供应,市场对美国谷物的需求增加,芝加哥市场玉米期货自2012年以来首次突破每蒲式耳8美元,逼近纪录高点8.49美元。

 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·古特雷斯上周表示,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小麦和大麦产量合计占全球产量30%,两国的玉米产量合计占比达五分之一,葵花籽油产量更是占比过半。

  粮食供应趋紧提振了全球对美国谷物的需求,但化肥价格大幅上涨也令美国玉米种植前景受到影响,美国农民选择多种大豆而少种玉米。

  嘉盛集团资深 Tony Sycamore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,地缘局势依然扑朔迷离,冲突结束遥遥无期。如果未来西方国家进一步扩大制裁范围,避险需求可能卷土重来,大宗商品价格或再度上行。

 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,Sycamore表示,乌克兰局势也将拖累全球经济复苏,加上全球多地疫情形势再度严峻,大宗商品的需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拖累。

  大宗商品策略师Tracey Allen则表示,世界各地的能源、和金属库存都处于极低水平,预计到2023年价格仍将居高不下,没什么“灵丹妙药”。

 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,一旦未来俄罗斯和乌克兰达成停火协议,西方和俄罗斯握手言和,大宗商品的涨势可能会告一段落。

  美欧通胀风险加剧

  在乌克兰紧张局势等因素推动下,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,这也加剧了美欧通胀继续爆表的风险。

  根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,美国3月同比增长11.2%,创下历史新高,远高于前值10%。此外,美国3月同比飙升8.5%,较前值7.9%进一步升温,创下1981年12月以来新高,其中能源价格上涨了32%,为通胀飙升的主要动力,食品价格上涨了8.8%。

  欧洲方面,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,欧元区3月CPI同比飙升7.5%,高于2月份的5.9%,同时也远远超过经济学家预期的6.6%。

  邵宇对记者表示,大宗商品价格飙升会让PPI高涨,进而传导到CPI,加剧通胀问题。此外,不单单是传统能源,新能源也会存在绿色通胀问题,总体而言,通胀可能会成为一个中期问题。

  从市场表现来看,在标普500指数成分股中,今年表现最好的21只股票有20家是涉及能源、化肥或其他大宗商品生产的公司,再加上日杂零售企业(Kroger)。

  总体而言,高企的大宗商品价格正让美联储等央行收紧政策的压力越来越大,普遍变得愈发鹰派。

  美国圣路易斯联储主席布拉德18日表示,美联储需要迅速采取行动,通过多次50个基点的加息让在今年底之前达到3.5%左右,并且不排除未来一次性加息75个基点的选项。

  近几个月来,欧洲央行也一直在逐渐转鹰,不过鹰派程度不及美联储。欧洲央行计划三季度结束资产购买计划(APP),并在“一段时间”后加息,今年年底或明年有望退出“负时代”。

  在邵宇看来,美联储等央行收紧政策更多是抑制需求,其实对于供给端的作用很有限。对于美欧央行而言,未来可能需要更快、更强有力的紧缩政策才能够抑制通胀。

(文章来源:21世纪经济报道)